夏末秋初饮食养生指南:防秋燥润肺正当时
立秋虽至,暑热未消,夏末秋初的独特气候让我们的身体在湿热与干燥间摇摆,饮食养生正需应时而变。
夏末秋初时节,自然界进入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天气呈现出湿、热、燥并重的特点。此时人体容易出现困倦、焦躁、上火、食欲下降等不适症状。
根据中医理论,秋季燥邪当令,容易伤肺,而“肺主皮毛”,皮肤干燥缺水问题往往与肺相关。
因此,这一时期的饮食养生需以“润燥、补肺、养阴”为核心原则,通过科学饮食调理身体,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。
01 | 深色蔬菜:抵御秋燥的天然屏障
进入秋季,人体维生素A储备往往不足。夏季常吃的瓜类果蔬如黄瓜、西瓜等,其胡萝卜素含量普遍偏低,而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。
维生素A缺乏会显著降低皮肤和黏膜抵抗力,表现为表皮干燥、毛囊突起、皮肤粗糙甚至眼睛发干。
橙黄色蔬菜和绿叶蔬菜中富含胡萝卜素,适当增加胡萝卜、菠菜、芥蓝、西兰花、小白菜等深色蔬菜摄入,能有效改善这些症状。
相较于瓜类蔬菜,这些深色蔬菜的维生素A前体含量可高出3-5倍,是秋季餐桌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。
02 | 养胃食物:守护脆弱的消化系统
经历夏季的消磨,人体胃肠功能处于全年最脆弱时期。初秋湿气当令,“脾伤于湿”不仅引发腹痛便溏,还会出现饮食不化、恶心呕吐、体弱倦怠等症。
小米粥被誉为秋季养胃佳品,其表面浮着的“米油”尤其营养丰富,有“米油可代参汤”的说法。南瓜、圆白菜、木瓜等食物也有助修复受损的胃肠黏膜。
发酵食品如酸奶、豆豉等,因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,特别适合秋季食用。研究表明,每天摄入适量发酵食品的人群,秋季消化道不适发生率可降低40%左右。
03 | 薯类主食:营养均衡的健康之选
秋季正值薯类出产旺季,用山药、芋头、土豆、红薯等薯类替代部分精白米面,是优化主食结构的明智选择。
这些食材富含B族维生素和钾、镁等矿物质,膳食纤维含量比精白米面高出2-3倍。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,以薯类作为主食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病,对维持秋季血压稳定效果显著。
薯类食物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呼吸道黏膜,增强对秋燥的抵抗力。建议每周至少3餐用薯类替代传统主食,每次摄入量控制在150-200克为宜。
04 | 适量坚果:秋季养生的营养宝库
“春吃芽、夏吃瓜、秋吃果、冬吃根”的民间智慧,在秋季体现为适量食用坚果。花生、核桃、榛子、杏仁等坚果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,有助心脏健康。
每日一小把坚果(约20-30克)能提供人体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矿物质。值得注意的是,秋季气候干燥,多吃炒干的坚果易导致咽喉不适。
营养学家建议选择原味生食、五香煮或轻烤的坚果,如未烤过的核桃仁、松子,或轻烤的巴旦木、开心果等。
05 | 冰糖雪梨汤:润肺止咳的秋季经典
梨在中医理论中可入药,具有化痰润肺、镇咳止喘功效。现代医学证实,梨对高血压、心脏病、便秘、失眠等病症有良好辅助治疗作用。
营养功效
冰糖雪梨汤具有多重养生功效:
润肺止咳:雪梨中的苷类物质能缓解咽喉刺激,减轻干咳症状
清热降火:性凉的雪梨能中和体内燥热,缓解秋燥不适
美容养颜:富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保持皮肤健康光泽
促进消化: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,改善秋季消化功能
食用禁忌
需注意以下人群不宜食用:
糖尿病患者(因含糖量高)
脾胃虚寒者(可能引发腹痛腹泻)
风寒咳嗽患者(可能加重病情)
制作方法
准备雪花梨1个(约600克)、干银耳10克、冰糖50克、枸杞5克
银耳泡发后去蒂撕块,雪梨洗净去核切块(保留营养丰富的梨皮)
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,加入约2升水
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40分钟,取汤汁饮用效果最佳
每日饮用2-3次,每次一小碗,能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、烦渴干咳等症状。
养生小贴士:初秋时节,多喝温开水或淡茶,避免冷饮刺激胃肠道。每天饮水量应维持在1000-3000毫升之间,少量多次饮用效果最佳。
选择轻松平缓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太极拳等,运动后切忌立即饮用冷饮,休息片刻后喝温水可避免脾胃受损。
夏末秋初的饮食调整,既是对夏季消耗的修复,也是为冬季储备能量的开始。顺应时节,科学养生,健康自然与你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