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肠胃病高发期:全面防护指南

夏季肠胃病高发期:全面防护指南

四类高发疾病防治要点与科学预防策略

一、霉菌性肠炎:隐匿的“冷杀手”

夏季食物腐败速度显著加快,加之饮水增多,消化液被大量水分稀释,导致肠道环境失衡。此时,霉菌在食管和肠道内异常活跃,尤其肿瘤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并发霉菌性食管炎或肠炎。

症状警示:

胸口灼痛、吞咽困难(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)

需胃镜检查确诊(简单高效)

防治核心:

剩饭菜必须彻底加热后再食用,破坏霉菌活性;

确诊后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(约1周可缓解),避免延误病情。

二、细菌性痢疾:高传染性的“老对手”

细菌性痢疾曾是我国60年代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,如今虽发病率下降,但夏季急诊病例仍持续高发。志贺菌等病原体通过污染食物、餐具或接触传播,群体感染风险突出。

症状警示:

发热、腹泻(部分伴脓血便)、里急后重(排便不净感)

体质极强或极弱者可能不发热,易漏诊

防治核心:

患者需隔离治疗,避免传染扩散;

接触污染物后立即洗手,餐具煮沸消毒;

食物生熟分开处理,阻断交叉污染。

三、副伤寒:饮食污染的“隐形炸弹”

副伤寒杆菌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,夏季高发(占消化道传染病的30%以上)。人体消化液被稀释后抵抗力下降,更易感染。

症状警示:

持续性腹泻、高热(退烧药无效)、白细胞骤降

病程进展快,重症可致肠穿孔

防治核心:

饮用煮沸水或瓶装水,生食蔬果用净水冲洗;

出现腹泻伴高烧时立即就医,禁用自服药物掩盖症状。

四、食物中毒:群体性发病的“突袭者”

夏季食物中毒事件中,约70%由沙门菌、肉毒素或腐败变质食物引发。集体食堂、餐馆是重灾区,常导致数十人同时发病。

症状警示:

突发上吐下泻、高烧、脱水(老年人易休克)

防治核心:

避免街边摊点就餐,选择卫生达标餐厅;

腐败水果即使局部霉变也整体丢弃(毒素已扩散);

群体发病时保留可疑食物样本,协助溯源检测。

综合预防:筑牢肠道“防火墙”

手部卫生升级:

饭前便后、加工食物时,用流动水+肥皂洗手≥20秒,降低50%接触感染风险。

食品管理三原则:

新鲜现做:海鲜、凉拌菜当餐吃完,隔夜菜加热至中心温度≥70℃;

生熟分离:刀具、砧板分设,避免生食汁液污染熟食;

慎食生冷:生腌海鲜、刺身等高风险食物尽量规避。

环境与习惯调整:

空调温度≥26℃,睡眠时关闭空调,防止腹部受凉诱发腹泻;

每日30分钟温和运动(散步、游泳)增强胃肠蠕动功能;

饮食添加大蒜、醋等天然抑菌配料,提升防护力。

关键提示:夏季腹泻患者中,儿童与老人占60%以上,其电解质紊乱风险更高。若腹泻每日超3次、持续2天未缓解,或伴意识模糊、尿量减少,需紧急就医防止脱水性休克。

数据来源与延伸阅读:

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夏季腹泻防治指南

国家食品安全中心:夏季食源性疾病防控原则

你可能会喜欢